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4-03 16:28:16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的文学活动“蒲公英”,作品原文是:青草地上开着黄色的小花朵,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花朵凋谢后,花托上能结出雪白的绒白色的球。田野的风吹着,那雪白的绒毛在天空中飞扬起来,比柳絮还要轻。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轻盈地降落下来。

下面我就说说本次活动的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这是篇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层次清楚分明,以第一人称来写,使孩子们在欣赏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而易于孩子了解的比喻手法,使整篇散文优美而又富于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易于孩子们朗诵和仿编。结合季节特点,我在活动前带领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和了解认识蒲公英,为学习散文打下了基础。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三个方面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在观察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幼儿欣赏散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2、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儿情操,感受身边事物的美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

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而重点则是在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学会朗诵散文。

二、说教法: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课件、背景乐和散文录音、

教师自身的朗诵,把孩子们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体验学习散文的快乐。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们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验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欣赏倾听法、谈话交流法、游戏表演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敢说、想说、愿意说,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直观视听法、讨论谈话法、情境表演等学习方法,让孩子学得轻松,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蒲公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

2、录音机、配乐散文录音带。

3、蒲公英头饰若干。

4、课件及背景乐(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画面二:青草地上开着许多野花;画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谢过程,结出绒白色的球→风一吹,花朵上的绒毛随风飞扬→雪白的绒毛轻盈降落;画面四:第二年绒毛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三、说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的展示,激起幼儿兴趣。

《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和课件的展示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散文意境。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孩子说:“昨天,老师做了个梦,梦见我来到了青草地上,看到了什么?你们来猜猜!”孩子们一定会积极的响应我的提问,他们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猜想我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再告诉孩子们我看到的是草地上开着许多美丽的野花,让孩子们继续猜想我最喜欢什么花?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想象说话的空间和机会。孩子们在谈话想象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体验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这时教师再打开课件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让孩子得到答案会无比兴奋和满足,激发起幼儿想去欣赏和学习散文的兴趣。

第二部分:欣赏散文,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这一部分我分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通过播放散文课件和配乐录音,让幼儿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在孩子们对散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我回提问:①蒲公英在什么季节开花?②散文里说青草地上怎么样?“我”最喜欢什么?③蒲公英开着什么颜色的小花朵?④散文里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有趣?

(二)帮助幼儿欣赏散文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情景表演和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

课件,更加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对蒲公英成长过程的描述,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田野里的风吹来,它怎么样?”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散文优美的词句,利用课件展示帮助孩子理解“飞扬”和“比柳絮还轻”。让孩子用动作去表现体会“轻盈的降落”。此时,我适时地启发引导孩子了解“蒲公英的种子轻盈的降落是为了什么?”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好。在示范朗诵时,教师配以情境表演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的张口习得散文中的语句,丰富幼儿的语言。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活动的重点在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突破活动的难点,理解什么是比喻句。教师采用的是示范举例说明法,让孩子去讨论:①为什么说花托结出的种子像雪白的绒毛似的球?②为什么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通过孩子们自发的讨论归纳出比喻就是把ХХХ比作ХХХ。在孩子们理解了的基础上学说比喻句并能举一反三,如“小朋友的脸红得像苹果”、“妹妹长得比花儿还要美”等等。最后帮助孩子归纳主题,总结出散文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的优点。“你觉得这篇散文听起来怎么样?为什么优美呢?”

(四)请孩子们戴上蒲公英的头饰,跟着配乐散文,一边表演,一边自己轻轻地跟着朗诵散文,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特点,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在每个环节中,无论是提问还是孩子交流中,我始终注意和孩子处在同一平行线上,善于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 ……此处隐藏15171个字……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醉翁亭记》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既《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就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本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但个别语句晦涩,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是本课重点;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加上文章表达主题的方式含蓄深沉,因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本文教学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诵读体验”“四边对话”“合作研讨、比较阅读”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5、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五、板书主要抓住“乐”这一文眼,通过不同人不同形式的乐的对比,揭示与民同乐这一主题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六、教学流程

㈠、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说到安徽,大家在赞叹黄山的同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因此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醉翁”一 起去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简介作者)

㈡、诵读,整体感知

1、 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朗读完毕,教师以第一段为例,说明这“也”“而”的语气和读法。

2、自读课文,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语气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3、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再听课文录音,体会“也”不同语气和“而”轻重音的不同,最后全班齐读。

㈢、合作,疏通文意

1、 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 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 要求学生就一词多义、成语、常用词语,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㈣、品味,领会意境,突出重点。

1、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醉”的双关义,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其中的一个意思:被美景陶醉。

2、布置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美景。

(通过这个环节,是想抓住本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意境,为把握文章主旨作铺垫。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此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㈤、探究,理解作者旷达情怀,突破难点。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文章写了哪几种乐?其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3、太守究竟在“乐”什么呢?他的醉翁之意究竟在哪里?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突破难点,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㈥、齐声背诵《醉翁亭记》,把感情融入其中。

㈦、作业:从内容、语言、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选择你能把握的角度,比较《岳》《醉》的异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