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4-03 16:30:27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复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

重点难点: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翻译及用法,对马生学习态度理解。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一课时完成复习任务。

复习过程:

一、提纲挈领提问题

首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用相关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些句子就是我们要复习的重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复习。

1、文章分别讲了自己从师求学之难:幼时求书之难、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那么他到底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文章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说明。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段复习:

1、幼时求书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3、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侧重于讲解对比论证的写法

如:分别展示文章里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三、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四)古今异义

四、反馈练习:

板书: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 勤奋刻苦

从师求学的生活之苦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金色的草地》是鄂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㈡学习目标

1、 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又”。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 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㈢教学重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㈣教学难点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二、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四、说教学程序

这里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分四大步骤:一是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二是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三是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四是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㈠、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教师激情导课:孩子们,喜欢比赛吗?今天我们来一次“看图猜物说话”的比赛,好吗?然后随之在电脑上勾画出一棵小草,并说:看到小草,你能说一说与小草有关的话吗?这样以“看图猜物说话”这一比赛巧妙地导入新课,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当有学生说到“金色的草地”时,教师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皱着眉头,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以此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之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之欲望。

㈡、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

阅读教 ……此处隐藏10064个字……全是小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让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解决问题,还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设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还可以假设全是大杯。同样,根据课件讲解思考过程,这一遍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独立完成解答。

第二环节:归纳整体,提炼策略

讲完例题后,及时回顾整个例题,总结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策略。根据刚才解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总结出5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题意,找到数量关系,发现要求两个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设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设,假设全是小杯或假设全是大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第三步,根据假设,调整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检验反思。

第三环节:运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练一练,及时巩固新知。练一练是和例题类似的题目,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题目。这道题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题意,让学生找到数量关系。接下来的4步就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步时提醒学生假设全是什么更方便解题。一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完整得做完这一题。这就说明他们学会了运用假设策略。通过本题提问为什么不假设全是桌子,让学生明白在做假设时要选择方便解题的那个假设。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过假设策略。让学生先回想一下,小学生的联系知识能力并不强,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观察老师想出来的,让他们判断一下是否运用了假设策略,进一步加深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用新知联系旧知,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的意识。

第四环节:运用策略,闯关练习

简单总结一下所学新知,设计三个题目,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题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第一关,填空题,有一个是看图填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通过,这便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继续闯关的欲望。第二关,稍有难度,但题目中提供了解题思路,根据解题思路,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解答出来,启发学生课下运用第二种假设解决该题目。第三关,图文题目,先让学生从图中读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用奖品激励大家认真完成,并找出运用不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并且书写完整和完美的学生,放到展示台上供大家学习。

第四个环节:归纳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两个未知量 假设 一个未知量

复杂 简单

假设全是小杯 分析题意

共有:3 1+6=9(个)

小杯:720 9=80(毫升) 作出假设

大杯:80 3=240(毫升)

检验:80 6+240=720(毫升) 调整关系

80 3=24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 列式解答

容量是240毫升。

检验反思

说课稿 篇7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